比较近有一则新闻,吸引了小编的眼球,这则新闻的主人公来自于我国甘肃的陇西的年仅26岁的小伙子,他的名字叫做刘伯敏,在南京卖包子赚了上千万的故事,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,特别是创业者的眼球,三年前的刘伯敏还是从贫瘠的大山里面走出来的农村孩子,靠着一颗改变命运的决心,组建了自己的团队,注册公司,卖起了包子。之前完全是餐饮业的门外汉,靠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勇气,和自己灵活的头脑,赢得了成功,网友们纷纷留言,说一个小小的包子,看出了大门道,为现在的年轻人点个赞。
非典型“凤凰男”
大二获20万创业基金
26年前,刘伯敏出生在甘肃陇西的一个农村家庭。用时髦的话来讲,他就是一个“凤凰男”:父亲是代课老师,每个月薪水200块,母亲下地干活,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。家境贫寒,他不得不让自己尽快长大—刚上初中,就开始做小生意,过年卖花炮,赶集卖水果。到了高中,和亲戚学了电焊,暑假去外地打工。当身边人都以为他将会辍学务工时,刘伯敏却捡回课本,选择复读,比较终考上了大学。
5000多元的学费,除了3000元是他打工攒的,其余都是乡亲们十块二十块凑出来的。拿着这包“巨款”,刘伯敏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来南京工程学院。报到第一天,他就立下雄心:创业。当时,恰逢学校一场科技立项活动。刘伯敏和几位同学组建了团队,不仅以兼职工作的就业环境为课题成功立项还获得了几百元奖金。从那之后,这支团队就开始组团接兼职,洗盘子、发传单、帮别人介绍工作,用刘伯敏的话说,“再没有找家里要过钱。”大一下学期,全国大学生创业实战营销大赛开锣,刘伯敏又率团队参赛。营销大赛持续了近一年,刘伯敏的团队接到的任务是卖饮料,他们决定用饥饿营销的方式。他发动身边人去超市咨询:有没有某某饮料?没想到很快就积累了人气,得到了该饮料的代理权。而为了体现执行力,主办方又安排了很多挑战环节,比较忙碌的时候,刘伯敏和队员两天一夜没吃一顿饭。比较终,他们杀入决赛,获得亚军以及20万创业基金。
微信互动APP订餐到大数据管理
“高科技”卖包子精准定位
20万元放在眼前,刘伯敏听到了不同的声音。有人提议按人头分钱,也有人提出拿出一些犒劳大家。“花掉也就没了,不如拿来创办公司。”刘伯敏说,他的想法不仅得到了成员们的支持,还得到了学校方面的帮助。“学校为我们团队创业,提供了免费的办公室,配了硬件设备,这让我们省下不少开销。”
2011年12月,刘伯敏注册了公司,担当总经理,创业团队的其他同学也正式入职。一开始,公司业务是面向大学生和企业的培训以及服装租赁。虽然因为获奖已在当地小有名气,但公司的收入依然有限。就在这个时候,刘伯敏的团队突然进入早餐市场,开始叫卖起包子。
其实刘伯敏所卖的包子品牌,早在2005年就已存在了,由于缺乏体系建设和宣传营销,再加上江浙一带包子行业竞争激烈,一直难成大气候。自从开始卖包子,刘伯敏开始对品牌进行方方面面的“升级”:一方面建设中央厨房、成立蔬菜基地和物流配送中心,加强对食材的控制,保证对各个销售网点的供应链控制,从而实现成本控制与品质控制。另一方便就是进行网络营销—一个卖包子的公司陆续开始有了自己的网站、微博、微信和手机APP。“我们开发了手机终端,年轻人在网络上就能订购和支付。我们通过比较近的门店送货上门,来不及吃早饭的也可以预订到单位。”刘伯敏说,他们还加强网络互动,邀请食客提供“高招”,比如哪个铺位适合卖包子,就可以通过微信互动,如果比较终在那里开店,就有数千元的奖励。
接手三年来,刘伯敏的包子从起初20家门店发展到如今的160家,品牌落到了南京诸多小区、菜场门口,成为亲民的早餐品牌。去年11月份,企业已经卖出包子等系列产品共计1.2亿元。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:按照包子行业至少10%的利润率来算,2014年刘伯敏和他的团队至少赚了千万。比较近,刘伯敏又玩起了大数据。用他的话说,靠着网上订包子积累的粉丝和对他们订餐需求的总结,就能瞄准白领就餐习惯及作息特点,做到每一个包子的精准定位。
新报:高中外出打工,为什么又决定复读考大学?
刘伯敏:打工期间我曾遇到一个包工头,就算我完成了工作,他还是会呵斥我,就是看不起我们农民工。正是因为这件事,激发了我想要出人头地的念头。
新报:所以大二你就注册了公司。
刘伯敏:我们班只有我一个人创业。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家庭条件不好。如果不去找事做,我可能就吃不饱饭,某种程度上看也是被逼的。
新报:遇到困难之后靠什么坚持下来的?
刘伯敏:我常常说自己是拿生命来创业,比较开始是5个合伙人,困难的时候3个月发不出工资,在学校打两个菜,5份米饭大家省着吃。我心里有一种执着和倔强,再累再苦,不坚持到成功不罢休。马云之前也没有钱,但现在阿里巴巴越做越大,他是我的榜样,也给了我很多启发。
新报:你的创业梦想是什么?
刘伯敏:我希望能把企业做得像麦当劳、肯德基一样遍布全球,有一天你在美国街头饿了,也可以买到我们的包子。
投资有风险 选择需谨慎-合肥小吃培训